搞定老丈人家。
-----正文-----
年底前年晁云因为公事太忙,基本没怎么有时间好好解决之前悔婚的事儿。
没给父母一个交代也没能好好去叶家解释。
两家的婚事虽然没公开表示告吹,但媒体多的是捕风捉影的本领,年晁云还没“结婚”就被“婚变”。老年总没站出来为儿子说话,他觉得这是他自作自受,叶家更是一言不发,不光不辩解,还明里暗里,给他使绊子。
公司新签的艺人上任东家和叶家交情颇深,到年总手上之后,前东家就状告歌手没按合约履行完“发行五张专辑”的义务,并声称“精选集”并不属于合约范围,逼着年晁云和那个艺人要吐7000万出来。
叶家煽风点火,发通稿,买水军,好一阵子把年晁云搞得焦头烂额。
网上风向不一,叶家就趁机攒动那些合同马上要到期的人换东家,给年晁云来个釜底抽薪,彻底搞垮他。
好在这场官司,年晁云是赢了,但精力耗费实在太大,半个多月的时间几乎都和萧野在外面出差。一结束,野王惦记着他的软玉温香,连夜买了红眼航班回去了。
年晁云另有打算——他定了去戚寒老家的高铁票。
追人就要有追人的态度,不是说我砸钱、用路数把你弄到手,花前月下就拉倒了,那就是一种形式,缺乏诚意,显不出珍贵。
年晁云想要了解戚寒,从头开始一点一点了解他。并不仅仅是因为对他感兴趣,他自己也想知道为什么会喜欢他。
戚寒的老家他统共就去过一次,好在他记性好,地方也不难找,一座座桥翻过去,沿着河岸走,远远就看到有个老太太端着小板凳,用他熟悉的姿势在那儿剥芡实,脚边还放着那台收音机,咿咿呀呀地唱着戏。
上回来的事儿还历历在目,眨眼已经700多天过去了,一切都物是人非。时间真是奇妙的东西。
年晁云凑上去喊老太太,四五次才抬头,眼神是不对焦的,好像压根就不知道人家在叫的是她。年晁云想起来,戚寒说过他外婆的癌已经扩散到脑部了,严重影响记忆。
年晁云耐心地蹲到她面前,指着自己说:“您还认识我么?我是戚——寒——的朋友。”
又说了好几遍,老人时而清醒时而糊涂,最后干脆拉着年晁云的手,咿咿呀呀地只管叫他孙媳妇儿。
她还步履蹒跚地跑到里屋,不知从哪儿翻出一对漂亮的鸳鸯锁往年晁云手里塞。
里屋跑出来一中年妇女,一边着急慌忙地甩着手上的水,往围裙上擦,一边去拽老太太。
年晁云支起身子打招呼:“阿姨好。”
女人满脸热诚,大概是不知道他和戚寒的事儿。只以为他和戚寒,甚至和他们家陶爱国都是朋友关系。
“不好意思啊,老太自从生病了,脑子就不好,认不清人。”看到年晁云手里的鸳鸯锁,女人尴尬地拢了一把额前的碎发,“这个锁是他们老祖宗留的,老早就一直说将来要给戚寒讨老婆用。”
话里话外的意思已经出来了,她虽然不至于诟病小年总会贪图这把锁,但意义非凡,拿着确实也不合适。
年晁云就想把锁放回桌上,结果又被老太塞回年晁云手里,一直絮絮叨叨抓着他说:“要照顾毛毛,毛毛好。”
老人的手温热又干燥,但过于瘦弱,年晁云心里一阵心酸,他郑重回复:“我会的,我会照顾他。”
陶家夫妇热情好客,一定要留年晁云吃饭。他们有自家散养的鸡鸭,刚好可以用来招待客人。年晁云推脱不过,就另外搬了个小板凳,陪老太太一块儿到门口坐着。
年晁云一身西装笔挺,出差的挺括行头还来不及换下,这会儿在门口手里拿着个小菜篮子,脚边还堆叠着几个破破烂烂的袋子,实在是有点违和滑稽,左邻右舍甚至经过的人都要看他一眼。
不过年晁云倒是无所谓,帮着老太剥芡实。
陶家母说戚寒小时候最喜欢吃家乡的芡实和茶叶,小时候在家,每年到三四月就会跟着大人上山采茶叶,顺带种的还有些枇杷果。然后到秋天八九月份的时候,又帮着家里弄芡实。这两样都是细活,需要十足的耐心,吃苦耐劳。
“说到吃苦耐劳,戚寒这孩子我们是看着长大的,他从小身体不好,和我们家陶爱国不一样,跑跳那种剧烈运动都不行,所以经常就是一个人挪个小藤椅,坐角落里看书,一坐坐老半天,我就想让陶爱国多向他看齐,斯斯文文的,成绩也好脾气也好。”
年晁云看向虚空的角落,仿佛眼前能勾勒出一个捧着书的安静少年,连日光投在他身上的斑驳影子都分外明显。
“是挺好。”他说。
小时候好,后来也还是好。
陶母挥挥手:“但是戚寒吧,他就是性格太闷了,又倔,有啥事儿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,我和你说个事儿啊,我还记得有一年夏天,他从学校回来自行车半路爆胎了,他不肯花钱到路边修个车,顶着个大太阳推了五六公里,回来中暑了也不说,等吃完饭他妈才发现他发高烧,送到医院都过40了。”
陶父炒了几个家常菜,在门口支了张小桌子,局促地说:“不好意思啊,里屋地方小坐不开,只能在外面凑合凑合。”
菜很丰盛,好几道鸡鸭一看就是因为家里来客人现加的,上面还点缀着漂亮的香菜。这一家都是好人,就像陶爱国一样,年晁云心里很感激,至少在戚寒漫长又难熬的那段岁月里,还几个贴心人在帮他。
才能让他撑着走到今天。
年晁云挽起袖子帮他们一起分碗筷,二老赶紧阻止他,说是没有让客人动手的道理。
年晁云还是替他们倒了两杯饮料,自己以茶代酒先敬了他们一杯。陶家夫妇只当他是客气,觉得这个有钱人和他们电视里见着的那些都不一样,只有年晁云自己心里清楚,这一杯茶里饱含的满满的敬意和心疼。
“诶前阵子我们看毛毛拖着个箱子回来,人瘦了一大圈,两个小的不说,我们也不敢问,总归是希望他在外面能顺顺利利。哎,谁让他有这么个爹呢,苦啊,我们也没办法只能帮点自己能帮的。”
说到戚寒他爸,陶母默默抹眼角,陶父也只能摇头。作为邻居,他们能做的自然也有限。
“他妈是在他高考前阵子出事儿的,那会儿他顶着压力,为了备考一直蹭我们家小卖部的空调电扇,后来跟他爸去北方之前,他还特意买了水果,留了封感谢信,那个信我们还留着来!”
陶母飞快跑回家把信拿给年晁云看,因为时间有点久了,信纸边缘处微微泛黄,但字迹依然清晰青涩,是年晁云熟悉的笔迹,他透过那些字,仿佛能看见当年艰难却认真努力的戚寒。
“他外婆一直觉得对不起他,不应该把重担都放到他肩上,年年都念叨,就希望他有个好归宿,有个体谅他的,懂他的人能帮他一把,毛毛太辛苦了,作孽啊。”
年晁云筷尖一停,放进嘴里的菜也品出了一点苦味儿。突然想起来离婚那天戚寒说希望自己有钱,让所有人都开心。
当时不懂,现在却终于懂了。
戚寒可以选择摆脱家庭,一走了之。然而他对周围人的周到和照拂,却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善意,从来没有因为生活的不公而蒙尘,他的灵魂会发光。
陶家夫妇还在千恩万谢的,
回去之前,年晁云给陶老夫妇留了几万块钱,只说是戚寒委托他转交的,主要是谢谢他们帮忙照顾老太太。夫妻俩信以为真,高兴地合不拢嘴,直夸她们毛毛有出息了,还对小年总千恩万谢的。
年晁云问心有愧,因为他到现在终于发现,除了钱,他什么都做不到,并且他自己,也曾经是让戚寒陷入痛苦里的元凶。
最后年晁云征得他们同意,跑去后山挖了两颗茶树苗带回家,他想在楼下圈块地自己种,希望来年能把新鲜的茶叶采摘下来,亲手泡茶给他寒哥喝。
无论如何,年晁云都想要把戚寒珍视的东西,从现在开始一样一样保护好。
-----
还记得江照送寒哥的茶叶吗?他是托人从老家买的。
憨憨是自己种的。
(狗头
另外,叶家的事儿肯定没那么容易就结束了,毕竟是无利不商。
但只要是利,就好解决。